碧水藍天的星湖。 西江日報記者 曹笑 攝
七星巖鳳凰樹,曾給王朝聞留下深刻印象。 西江日報記者 曹笑 攝
鼎湖山眠綠亭。 資料圖片
王朝聞(1909-2004年),我國當代著名美學大師,卓越的文藝理論家、美學家、雕塑家、藝術教育家,新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美學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20世紀50年代以來,他一直引領著中國主流美學理論,著述等身,影響深遠。他曾經兩次到肇慶,肇慶與王朝聞先生著名的《論鳳姐》一書,還有一段不太為人知的因緣。
王朝聞早年學習繪畫、雕塑,1926年在成都藝專等校攻讀美術,1932年在杭州國立藝專學雕塑。1937他參加浙江抗敵后援會所屬的浙江流動劇團和第五路軍戰地服務隊,從事抗日文藝宣傳活動,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為延安中央黨校大禮堂創作大型毛澤東浮雕像,被稱為解放區美術作品的代表作。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華全國美學學會會長。他的美學思想和理論建樹,指導和影響了新中國的幾代美術工作者。
飛瀑流泉聽清音,
鳳凰樹冠如流云
王朝聞先生多次來廣東,對肇慶七星巖和鼎湖山印象很深。他兩次來肇慶,一次是1978年1月,還有一次是1990年11月。頭一次,他沒有留下什么文章。第二次,先生寫了一篇文章《重游肇慶》,詳細地敘述了他對星湖、鼎湖的印象,給人頗多啟發。
1978年11月,朝聞先生來肇慶,是與天津人民出版社的兩位編輯一起來的,主要是為了完成他的著作《論鳳姐》的定稿工作。他在鼎湖住了14天,在星湖住了一晚。鼎湖有飛水潭,他幾乎每天下午都去觀飛瀑,即使下小雨也一個人去走走,潺潺溪水聲做伴,幽清的環境,使他流連忘返。
星湖水靜如鏡,鼎湖則廣闊幽深。他曾回憶說:“星湖和鼎湖的顯著區別,是廣闊和平靜水域中的山島顯出了星湖的特征。我們前天住宿在星湖的波海樓中,室內的一角辟為小天井。其中的芭蕉等南方植物能與陽光、雨露相接觸,這么重視自然的建筑構思,符合我的興趣。兩次在星湖住過的地方相似,都是在豎形的建筑高框里構成了天然圖畫。”他十分欣賞星湖的建筑。
鼎湖山有幾處景致,也引起了朝聞先生的興趣。一是“慶云寺”的牌匾,用筆飽滿,虛實結合,質樸中見靈巧,令他大加贊賞。那是肇慶人彭泰來寫的。二是寺院后面那些長長扁扁的“帶藤”,使他感到驚奇。這些帶狀的野生植物,在生存競爭中毫不示弱,與在被動中求主動的榕樹一樣,令人感到佩服。三是“眠綠亭”上的對聯,使他感到特別有意思,上聯“流水聞高下”,十分空靈、質樸,下聯“青山閱古今”,又顯得很莊重、肅穆。他說,風景區有了這樣的人文景觀,能使自然景觀增色,但這樣的對聯、詩詞,現代人會寫的已經不多了。
重游肇慶,
不虛此行
1990年11月,王朝聞先生第二次來肇慶,由中國美術館原副館長、廣州美術學院近現代美術研究所所長梁江找曾在肇慶多年的畫家林豐俗,還有肇慶群藝館羅國賢等人陪同。11月28日達到肇慶,住宿在星湖中央的波海樓,仍到當年曾住過的房間外和環廊轉了一圈。29日上午,梁江和林豐俗、羅國賢等人陪王老一家四人從波海樓開車到鼎湖,經小水庫繞到慶云寺上方下車,先游慶云寺。這樣的路線是為年事已高的王老特別安排的。
公元678年,禪宗六祖惠能弟子智常禪師在鼎湖山創白云寺,此后,高僧云集,周圍建起三十六招提。廣東四大名剎之一的慶云寺,位于鼎湖山中部山谷,坐西面東,具有濃重的東方建筑特色。朝聞先生當時說:“廣東肇慶的星湖與鼎湖,是我12年前游覽過的名勝。這兩天的重游使我覺得,它倆對游客的作用,是在互相呼應著。”
在慶云寺上的山頭下車后,沿著石級,朝聞先生和家人前行。一路拍照片,攀老樹,有時還一溜小跑。他回憶說:“這條路線,和我從前由廣州先到鼎湖的不同。這一次,經小水庫繞到慶云寺上的山上下車,先游慶云寺。12年前,我從飛水潭的小石徑拾級登山,到過一次慶云寺。”朝聞先生在山上小憩,笑著說:“長期生活在綠色世界里的南方人,也許見慣不驚,未必能像我這樣處處感到新奇。七星巖的鳳凰樹,樹冠好像天空中的云朵那樣在流動著,這樣的幻覺和錯覺,已經使我感到這次肇慶之游的幸運。”
在鼎湖,唯一的憾事是沒法找到朝聞先生從前住過的小屋,也許這十多年前的建筑早已拆遷改建了。肇慶之行給他留下了許多新鮮美好的印象。
西江日報記者 胡美娟 整理自《現當代名人與肇慶》《新快報》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