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hdbxn"></form>
    <address id="hdbxn"><listing id="hdbxn"></listing></address>

    <address id="hdbxn"></address>

      <form id="hdbxn"><listing id="hdbxn"><meter id="hdbxn"></meter></listing></form>
      數字報
      肇慶深化文明村鎮創建 持續培育文明鄉風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近年來,我市持續深化文明村鎮創建,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有機結合、協調發展,村鎮文明程度與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廣大農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鄉村文明不斷煥發新氣象。

      西江日報記者 陳明紅 特約記者 莫學松

      彎曲的“彩虹路”直通村落,綠色的田野映入眼簾,繽紛的彩繪墻吸引路人目光……這樣的畫面在肇慶鄉村隨處可見。

      近年來,我市持續深化文明村鎮創建,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有機結合、協調發展,村鎮文明程度與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廣大農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鄉村文明不斷煥發新氣象。

      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走進四會市羅源鎮鐵坑村,道路寬敞、池水碧綠、屋舍儼然,一派優美、和諧的美麗鄉村景象映入眼簾。然而,若干年前的鐵坑村卻是“落后村”。

      “以前家家戶戶都養豬,比較臟亂,衛生條件比較差。”說起從前的環境,不少村民都直皺眉頭。變化發生在短短幾年間,這幾年里,羅源鎮按照“先路邊后縱深,先基礎后提升,先干部后群眾,先行動后常態”的思路,著力解決“臟亂差”問題,努力打造干凈、整潔、有序的村莊環境。如今,優美的鐵坑村還先后獲得“肇慶市宜居鄉村”“廣東十大美麗鄉村”稱號。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鐵坑村的蝶變不是唯一,鼎湖鳳凰鎮新鳳村按照“紅色黨建+綠色旅游”的發展模式,引領群眾大力抓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使鄉村環境、經濟收入雙提升;四會市大沙鎮下步村以美學思維開展“紅美行動”,打造紅磚特色鄉村風貌示范帶;封開縣河兒口鎮利用閑置地開展“四小園”建設,創新采用“公建民營”的模式,既改善人居環境,又幫助群眾增收……

      人居環境的改善不只是改變村容村貌。各地還結合本地實際,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環境美、風尚美、人文美、生活美的文明村鎮。廣寧縣南街街道江美村深入挖掘豐富的紅色革命遺址(跡)資源,逐漸形成了以紅色文化、愛國主義教育、黨風廉政教育為主題的三位一體的紅色教育格局。懷集縣連麥鎮文崗村率先完成新農村建設,傳承文氏良好家風家訓,倡導群眾重家教、講文明、樹新風。

      移風易俗引領文明新風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曾幾何時,農村群眾講究“人情債”“擺闊氣”,而這背后是沉重的負擔。我市積極探索創新農村移風易俗的方法路徑,多措并舉、綜合施策革除陳規陋習,大力弘揚時代新風,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懷集縣永固鎮156個自然村因地制宜,通過召開村民大會,進一步完善村規民約制訂工作,規范處理宅基管理、社會治安、環境衛生、殯葬改革等方面內容,促進鄰里和睦,倡導文明法治,推動基層共同治理。德慶縣高良鎮萬星村將紅白理事會建設,作為推進鄉風文明轉變的重要抓手,萬星村黨員干部和紅白理事會成員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大力提倡勤儉節約、文明和諧的新風氣。

      封開縣結合衛生村、生態文明村、文明鎮創建活動,持續深入開展“星級文明戶”創建評選活動,廣泛宣傳創建評選內容、標準、獎勵措施。自封開縣“星級文明戶”創評工作開展以來,農戶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逐步被調動起來,累計評出星級文明戶4700多戶,所有家庭類榮譽中縣級804戶、市級40戶、省級3戶。其中,1戶家庭榮獲廣東省首屆“文明家庭”稱號,2戶家庭榮獲全國“最美家庭”稱號。

      農民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農業科技、文化藝術、歷史哲學、少兒漫畫……封開縣堪頭村“農家書屋”,上萬冊圖書成了“吸睛”利器,來看書的村民絡繹不絕。在懷集縣下帥鄉,采茶舞隊、壯獅舞隊、春牛舞隊、紫荊文藝隊等各式隊伍活動豐富,不斷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

      有了文化滋養,生活更加有奔頭。如今的肇慶農村,公共文化體系更加健全,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開展的活動,也讓農村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近期,懷集縣文藝志愿者到懷城街道三斗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傳遞書香,傳承文化”圖書閱讀宣傳活動。

      據了解,全市各地還廣泛組織文化、醫療衛生、法律等專業志愿服務隊,走進村鎮開展關愛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志愿服務活動,弘揚志愿精神,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

      西江日報、西江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
      凡本網“西江日報”電子報,以及注明來源“西江日報”、“西江網”的所有文字、圖片、視頻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版權均屬西江網所有。凡是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鏈接、轉貼、編輯或其它方式發布。已經被本網授權的,使用時必須做到:(1)注明來源“來源:西江日報”、作者信息“西江日報記者***”、相關圖片和視頻的出處及作者。(2)如修改標題,必須注明原標題。(3)如果從其他平臺間接轉載本作品,仍須注明來源“來源:西江日報”。
      2.
      本網未注明“來源:西江網”或“來源:西江日報”的作品信息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并不意味著認同其觀點或真實性,如其它媒體、網站或個人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行負法律責任。擅自使用西江網名義轉載或盜用西江網名義發布信息,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3.
      如本網轉載內容涉及版權、名譽權等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
      聯系人:羅小姐、涂先生(電話:0758—2722284)
      詳細請瀏覽:http://www.rarebreedguitars.com/about/copyright.shtml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 友情鏈接| 事業單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44120180040| 粵ICP備09102757號

      本網站由肇慶市西江報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西江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者建立鏡像 Powered by CmsTop

      动漫无码v有码

      <form id="hdbxn"></form>
        <address id="hdbxn"><listing id="hdbxn"></listing></address>

        <address id="hdbxn"></address>

          <form id="hdbxn"><listing id="hdbxn"><meter id="hdbxn"></meter></listing></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