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沉浸式音樂劇走進葉挺獨立團在肇慶的故事
文/西江日報記者 胡美娟
實習生 廖婉怡 陳曉琪
9月19日,肇慶首部沉浸式音樂劇《閱江鐵軍》經過復排后再次與觀眾見面。 西江日報記者 曹笑 攝
9月的肇慶仿佛“誤入盛夏”,“干曬熱”的天氣持續多日,與氣溫一同升高的還有沉浸式音樂劇《閱江鐵軍》劇組的排練熱情。
“起來,起來,窮人聯合起來……和平,攜手,共造幸福未來……”9月19日清晨,閱江樓傳來高亢的歌聲和音樂,正是演員們不顧天氣炎熱在帶妝彩排。從9月1日以來,一連十余天,全體演職人員在閱江樓緊鑼密鼓地投入《閱江鐵軍》的排練中,針對情節、情景、表演、臺詞、走位等邊演邊改,精心打磨。
9月19日下午,作為“放歌大灣區建功新時代”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肇慶分會場的一項重要演出活動,《閱江鐵軍》正式復排演出,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視聽體驗。
閱江樓實景演出。西江日報記者 曹笑 攝
沉浸式互動 體悟革命精神
“中華民族本不該如此凋零,每個漢子凜然大義去換更好黎明……”
伴隨激昂的唱詞,記者和觀眾跟隨演員一起穿過“時光機”,穿越回1926年的閱江樓,見證葉挺獨立團踏上北伐征程前的一段寶貴歷史,沉浸式的觀演方式打破觀眾與舞臺的界限,體驗式見證革命先輩的奮斗歷程,同時感受到沉浸式音樂劇的新奇魅力。
作為肇慶市文旅融合先行品牌,融聚本地文藝團體力量傾情打造的優質劇目,《閱江鐵軍》以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復原場景為平臺,通過沉浸式戲劇的形式和豐富的場景轉換為平臺,實景再現了葉挺獨立團駐肇慶期間的真實故事,攜觀眾重溫歷史風云。經過此次打磨,演員更加有經驗,觀眾動線更加清晰,在多層次、沉浸式表演中體驗葉挺獨立團在肇慶的故事,多重空間的全方面展示把故事演繹得更為立體、充分和豐滿,并且融入了鮮明濃郁的肇慶地域特色。
故事從葉挺與李文秀的婚禮開場。西江日報記者 曹笑 攝
“大家都來吃糖!”故事從葉挺與李文秀的婚禮開場,演員熱情地給在場的觀眾發喜糖,在身臨其境的氛圍下,觀眾們一下子融入到角色和場景中。轉換場景時,負責引導的演員上前指引:“那邊又吵起來了,我們去看看吧。”李文秀先生在西江政治研究會開課時,還邀請觀眾進入課堂……諸如此類的互動在劇中穿插交織,串聯起整個劇情,這樣的方式讓觀眾有極大的沉浸參與感。
演出現場。西江日報記者 曹笑 攝
觀眾們跟著演員的步伐,在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的復原場景里走動,通過流動式觀演的方式,參與、觀賞整個戲劇的演出,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劇長,“親歷”了葉挺獨立團在建團之初、之前、之時、之后的種種場景,和演員們共同演繹“政治強軍”“夜巡肇慶”“宣傳革命”“高要剿豪”“智取羅建”等一個個篇章。在整個觀賞的路線以及設置的劇情中,體現了葉挺獨立團“鐵的精神”“鐵的團結”和“鐵的力量”,傳承歷史紅色文化基因,沉浸式的表現方式帶給觀眾極大的歷史模擬真實感和震撼,從而獲得更深刻的感悟和感受。
精雕細琢 再現鐵軍浩氣
經過復排的《閱江鐵軍》,不僅故事更加緊湊,情緒和情感也更加飽滿。主創人員對劇本內容、劇情發展、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進一步充實完善、打磨提高,以提高這部劇作的藝術性、觀賞性。
演員投入的演出。西江日報記者 曹笑 攝
記者在彩排現場看到,演員們全情投入到演出中,在排練中深入交流探討,充分吸收各方意見和建議,把真摯的表演、演唱帶給觀眾。如由莫逸帆飾演的張阿妹與姜同軍飾演的陳福榮的故事線演繹得令人動容,從初次相遇,到一起學習馬列主義精神,再到張阿妹被豪強劉千秋綁架,陳福榮想再次營救,卻不幸中槍倒下,烈日炎炎之下在石板路上一動不動地躺了許久,直到劇情推進,演員才起身進行下一場戲……笑淚相伴的故事內容,演員們細膩動人的演技,觸動人心。
演職人員。西江日報記者 曹笑 攝
如今,音樂劇已經廣泛被年輕人認可,如何用音樂劇講好自己的故事?《閱江鐵軍》的編劇、導演及主演曾廣南認為,“肇慶擁有豐厚的紅色文化歷史資源,在那個年代涌現了非常多的英雄人物,我們制作了《閱江鐵軍》之后,會繼續挖掘更多的紅色文化歷史故事,通過舞臺劇、短視頻以更多的方式,以更多的觀眾尤其是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來繼續弘揚紅色歷史文化傳統。”
【記者手記】“迷失”在戲劇世界中
劇中,演員派發給觀眾當時葉挺組建的西江政治研究會出版的會刊《西江潮》,把觀眾帶入到研究會的馬列主義課堂。西江日報記者 胡美娟 攝
在劇中“宣傳革命”的一幕中,記者作為觀眾也被邀請參與了“西江政治研究會”這一節課。比起站在場外觀看,完全置身于場景中又是不一樣的體驗。我們與演員們坐在一起,聽李文秀在課上宣傳革命,仿佛自己也是研究會的一員。
隨著音樂的渲染,劇情的推進,我們好像真的回到了那個年代,與一群斗志昂揚的有志青年一起,從不懂為何革命到思想覺醒,從受壓迫到起身反抗。如果只是站在場邊觀看這一幕,它帶來的沖擊可能與坐在場內一樣強烈,但當自己沉浸式進入體驗以后卻能產生更多的共鳴,完全融入其中成為劇目的一部分,會相信自己真的經歷過這樣的時刻,巨大的真實感讓親歷者能夠更加切身地體會到革命先輩們偉大的抗爭精神和革命精神。
▲編輯:胡美娟
▲二審:李純
▲三審:劉小洪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